韩山诗群“点兵”:专家们赏读出了怎样的 “秘响与惊雷”?

  • 2021年05月26日
  • 作者: 黄楚旋
  • 来源:南方+

潮州古韵,南澳蔚蓝。5月21日至24日,潮州市作家协会、韩山师范学院诗歌创研中心、潮州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作家潮州采风行。

近20名著名作家、编辑、文学评论家齐聚潮州,和潮州韩山诗群近30人共读潮州、共探诗心和诗艺的可能性,擦亮潮州和韩山师范学院诗歌创作和教育品牌,对外推广潮州•韩师的诗歌作品,促进诗教成果的传播转化,探索多样化、活态化诗教育人之路。

赏读韩山诗群作品

21日,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陆续飞抵潮州。当晚,嘉宾们不顾舟车劳顿,兴致勃勃地对潮州进行文化考察。灯火辉煌的牌坊街、绚丽多姿的滨江长廊、大气恢宏的古城门……无不吸引嘉宾漫步、驻足。

22日,在潮州市作协相关人员陪同下,采风团先后拜谒了韩文公祠、湘子桥、饶宗颐学术馆、潮州文艺精品馆,充分领略潮州的人文风采与地理形胜。当晚,系列活动的重头戏“秘响与惊雷——潮州诗歌之夜暨韩山诗群作品赏读会”在位于古城府学旧地的时间轴书店举行。

微信图片_20210526140502.jpg

韩山诗群作品赏读会现场。林宋瑜 供图

活动由潮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培浩主持,大厅内灯火辉煌,高朋满座,专家学者与本地诗人及文学爱好者济济一堂,谈诗论艺。潮州作为广东的诗歌重镇,近年来异军突起,成绩斐然,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。活动中,大家对潮州诗群的发展表达了更多更大的期待。

“潮州诗人的写作有一种‘向后看’的倾向,追求古典式的典雅和冲淡。”《光明日报》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指出,值得诗人思考的是,诗歌写作如何在“向后看”和“向前看”中保持平衡,在向未来经验的敞开中有所收获。

微信图片_20210526140508.png

潮州诗歌之夜暨韩山诗群作品赏读会现场

中国作协理论处处长岳雯则强调了“诗心”对于写作的意义,“写作如何在‘秘响’中听见惊雷,有待诗人思索。”岳雯说。

现场采用结对形式,专家对韩山诗群代表诗人黄昏、草叔、陆燕姜、林非夜、天天、余史炎、向北、洪健生、翁义彬、张扬、李彬、廖育正、陈史烁、林伟焕、林立升、陆淼和陈婉灵等韩师校园诗人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点评。

专家充分肯定了潮州诗群的创作实力和艺术造诣,也在创作视野、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。 “这既是一次交流的盛会,学习的机会,也是一次以诗歌的名义进行的‘阅兵式’,展示了潮州诗歌的文化和风采。”陈培浩说。

在南澳“星星点灯”

23至24日,采风团和潮州诗群成员一起奔赴南澳,参加“星星点灯——南澳写作营”。在这里,他们面朝大海,感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启示;遥望历史星辰,探索写作的全新可能。

“诗歌使生命走在觉悟的路上。”写作营上, 广东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、评论家世宾谈到,诗应该根植于广阔丰厚的文化土壤,葆有对更高精神世界的想象力。

广东省作协专业作家王威廉则强调了“诗歌的历史感”,写作者需要“打开自身”,去领悟历史的启示。

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刚分享道,诗歌的背后是一个“人”,诗歌写作应处理好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二种传统的关系,在“无我”之境的追求中保存“我”的温度和激情。

陈培浩介绍,近年来,潮州市作协和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着力探索活态诗教、创意写作的新方式、新路径。本次活动,将革命思想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,让专业写作点化业余写作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

据悉,本次采风团受邀专家包括《光明日报》文艺评论版主编王国平、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、广东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钟晓毅、花城出版社首席编辑林宋瑜、《文艺报》编辑行超、《福建文学》主编石华鹏、《特区文学》总编朱铁军、广东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世宾、《山花》编辑部主任李晁、《芙蓉》编辑部主任杨晓澜、《特区文学•诗歌》主编宝兰、福建师大现代汉诗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明春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刚、著名作家王威廉、中山大学研究员杨丹丹、《红棉》主编阮雪芳。